目前他们挑选出六种新的化合物,进行全新的电解液调配,但要在实验室里,先进行全新的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试制,之后再进行全新的锂离子电池实物试制,并重新进行全面的性能检测,还是需要一个过程。

        通常来说,即便萧良再焦急,在现有的中试基地再多引进一套全新的实验设备,与联合实验室进行多重同步交叉验证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交叉验证的这个过程中,加快实验室产品技术的二次开发与完善进程,并对贝尔实验室所授权的生产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,已经算是多管齐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理论上也应该在之前的步骤完成之后,再去考虑中试生产线验证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通常说来,实验室二次开发遇到难以克服的难题,是大概率事件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中试生产线的验证阶段,通常来说,由张叔毅率领的课题小组牵头负责,再多配备几名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,就足够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这整个过程,在萧良看来还是太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再顺利,可能也需要一年的时间,才能拿出改良版的实验室技术,初步摸索了一套可供验证的新生产工艺方案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中试再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到时候就算新的生产工艺在中试线上得到成功验证、完善,仅靠张叔毅率领的课题小组,总共就十七八名工程师及技术研发人员,又如何立刻组建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及生产?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