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长华综合考虑下,虽然决定放弃两年内将县属工业企业全部改制掉的激进想法,但坐下来还是谈了很多溱东县当前的国营及集体企业发展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溱东解放初期作为纯粹的农业县,早年是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,全国上下掀起战备高潮。

        溱东依据备战要求,在原有的薄弱纺织、食品加工业的基础之上,又重点建设县钢铁厂、农机厂、化肥厂、水泥厂,与后续七十年代陆续新建的制陶、制革、玻璃器皿、服装、耐火材料、纺机、饮料、食品、自行车等企业,以及社队集体工业企业也逐渐有了一些规模,共同形成了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,小而全的溱东工业体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早期举世闻名,奠定了全国县域工业经济基础的“五小”工程。

        改革开放之后,溱东县的国营及集体企业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鼎盛时期全县总计有一百二十家国营厂以及七百多家乡镇集体企业。

        萧良在华商经贸交流大会演讲里提到,第四轮以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产业链将加速往国内转移,其中一个核心基础就在这里。

        溱东在东部沿海那么多县市里,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相当滞后了,但也有麻雀虽小、五脏俱全的轻工制造基础,甚至还有一些重化工业的底子,外加近二十万产业工人与基层管理人员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的是,进入九十年代以后,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,溱东的国营厂、乡镇集体企业无法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,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淖之中;又由于地处偏僻,民营集团也远不如海阳、曲塘、狮山活跃,招商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,与其他县的经济则进一步拉开差距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只要溱东与外界的交通瓶颈打开,引进更多的外部企业入驻,与现有的县域经济进行融合、共生,进一步反哺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,并非难以想象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