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宫,文华殿。
这里被临时辟为阅卷场,殿门紧闭,四周由禁军三步一岗,五步一哨,戒备森严,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。
殿内,数十名从翰林院精心挑选出来的庶吉士和编修们,正襟危坐,神情肃穆。他们面前,是堆积如山的试卷。
为了保证公平,所有试卷都经过了密封和誊录。阅卷官看不到考生的任何信息,只能根据文章的优劣,来评定等级。
整个大殿,安静得只剩下翻阅纸张的“沙沙”声。
批改过程,紧张而又高效。一篇篇文章,在这些大奉最顶尖的文人手中流转,或被圈点赞赏,或被朱笔批阅,最终,化为一个代表着等级的符号。
三日后,所有试卷全部批改完毕。
一份份汇总好的名单,被整理成册,由专人封存,送往内阁,等待着皇帝的最后审定。
太极殿旁的内阁值房内。
朱照国、陈文辉,以及吏部尚书王奎,正围坐在一起,讨论着来年的官员调动和京察事宜。
“……天鼎四年,朝廷清理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冗官,从地方到六部,至今仍有不少官职空缺。这对朝廷的运转,始终是个隐患。”吏部尚书王奎,抚着自己的胡须,面带忧色地说道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