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是买布、买鞋、买糖果,甚至是买热水瓶、脸盆,几乎都需要相应的票证。没有票,再有钱也寸步难行。
售货员接过票证仔细查验、开票、收钱、盖章、付货,流程一丝不苟。
服装区挂着的衣服款式极其有限,多是工装、中山装、军便服和极少数“时髦”的“的确良”衬衫。
颜色也以蓝、灰、绿、白为主。
布料区是真正的“主力战场”,各种棉布、卡其布、灯芯绒、呢料陈列着,家庭主妇们仔细地摩挲比较,计算着布票的尺寸。
皮鞋款式更是单调,黑色为主,圆头或略尖头,几乎没有其他颜色和花样。
空气中飘荡着新布特有的浆水味和皮鞋的皮革味。
大厅里人声鼎沸,摩肩接踵。广播里播放着激昂的革命歌曲或通知。孩子们兴奋地指着玩具柜台里的铁皮青蛙、木头手枪,大人们则精打细算,神情专注。
这里没有后世商场的悠闲购物,更像是一场物资争夺战,充满了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紧张与渴望。
阳光明定了定神,目标明确地先走向鞋帽柜台。
他掏出那张珍贵的皮鞋票递过去:“同志,麻烦你,买双皮鞋,42码。”
售货员是个中年大姐,接过票看了看,从柜台里拿出两双黑色的皮鞋,放在柜面玻璃上:“42码就这两款,自己看,猪皮的便宜点,牛皮的结实点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