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然,一股冰冷的、带着死寂气息的能量从时空深处袭来。没有预兆,没有攻击轨迹,只是轻轻扫过水晶星球。瞬间,七彩的水晶山脉失去了光泽,变成了灰白的岩石;液态的能量溪流凝固、干涸;那些能量生命的意识,像被风吹灭的烛火,一个个消散在虚空中。星尘想呐喊,却发不出任何声音;想逃跑,却发现自己被牢牢固定在原地,只能眼睁睁看着整个文明化为一片死寂的硅化物——这就是熵噬的力量,平静到残酷,彻底到不留一丝痕迹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是谁……”星尘的意识碎片在虚空中飘荡,每一个碎片都承载着不同的记忆,不同的身份。有的碎片认为自己是物理学家林舟,有的认为自己是求索者星尘,还有的碎片,竟开始认同自己是那颗水晶星球的残魂。记忆的混乱像一把钝刀,反复切割着他仅存的自我认知,原本清晰的“自我”边界,开始变得模糊、脆弱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逻辑链彻底断裂。原本用于解析宇宙数据的核心算法,此刻像陷入死循环的程序,只能不断重复“错误:无法识别身份”“错误:无法匹配记忆”的指令。一些边缘的意识碎片开始向时间循环的虚无中飘散,像脱离引力的陨石,要融入那片冷银色的空间,彻底消失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终结……也许是解脱……”一个微弱的意识碎片发出这样的念头,很快得到了其他碎片的响应。是啊,这样无休止的循环,这样撕裂般的痛苦,这样找不到自我的迷茫,不如彻底消散,至少能获得永恒的平静。

        最边缘的一块碎片,已经触碰到了那片冷银色的虚无。它没有被吞噬,反而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,开始接收来自无数个“方向”的信息——不是时间循环内的重复记忆,而是跨越了不同宇宙、不同时间线的文明片段。这些信息如同决堤的洪水,瞬间涌入星尘所有的意识碎片中。

        他“看”到了一颗被红色气体包裹的星球。这颗星球上的文明没有实体,只有纯粹的灵能意识。他们通过灵能连接,将整个星球的意识融合成一个巨大的“意识共同体”,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。随着灵能越来越强大,他们甚至能通过灵能波影响恒星的运转,改变行星的轨道。但当他们试图用灵能强行“修复”一颗即将爆炸的恒星时,熵噬来了。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,只有一股冰冷的能量扫过,红色气体星球上的灵能意识瞬间被“拉平”,所有的意识波动、所有的思维活动,都消失得无影无踪,只剩下一颗死寂的、围绕恒星旋转的红色星球,像宇宙中的一颗普通尘埃。

        小节二:星尘的崩解与重构

        他“看”到了一个生活在黑洞边缘的文明。他们利用黑洞的引力场,建造了巨大的环形空间站,空间站的每一块金属板,都能承受黑洞的潮汐力。他们发展出了基于引力波的科技,能通过引力波“倾听”宇宙诞生时的第一缕声音,甚至能“窥探”过去的时空片段。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的真理,开始尝试用引力波改变黑洞的旋转方向,试图“驯服”这个宇宙中最强大的天体。但就在他们的实验即将成功时,源流直接干预了。没有任何预警,整个环形空间站,连同里面的所有生命、所有科技成果,瞬间从时空线上被“裁剪”掉,仿佛从未存在过。黑洞依旧在旋转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他“看”到了一颗与地球相似的蓝色星球。这个星球上的文明和人类一样,充满了矛盾——他们有战争,也有和平;有科技的飞速进步,也有环境的严重破坏;有对宇宙的无限向往,也有对自身的怀疑与否定。他们在自我毁灭和自我拯救之间反复摇摆,甚至爆发过两次核战争,差点让整个文明灭绝。但正是这种矛盾,这种不断的“变化”与“调整”,让他们的文明延续了比其他文明更长的时间。他们学会了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保护生态,学会了在不同族群间寻找平衡,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。直到他们开始大规模开发暗物质能源,试图用暗物质的力量实现星际移民,触及了源流的“清理阈值”,熵噬才缓缓降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景象不是有序的播放,而是同时涌入,同时呈现。亿万颗星球的兴衰,亿万种文明的挣扎,亿万次相同的结局——从诞生到发展,从繁荣到触及阈值,最终被源流或熵噬清理。这些庞大到恐怖的信息,若是完整的意识,早已被彻底摧毁,但星尘的意识早已破碎,这些碎片反而像无数个微小的容器,各自承载着一部分信息,一部分记忆,一部分文明的痛苦与智慧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不再试图去“理解”这些信息,不再试图去“分辨”哪些是自己的记忆,哪些是其他文明的片段。他只是“感受”——感受灵能文明的和谐与脆弱,感受黑洞边缘文明的探索与毁灭,感受蓝色星球文明的矛盾与坚韧。他的意识碎片不再是孤立的,而是开始通过这些信息片段连接起来,像无数颗散落的珍珠,被一根无形的线串在了一起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