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元智慧的“解码”

        瓦尔没有耽搁,立刻将提纯后的信号数据加密发送给云民“深瞳”和智灵“地质之思”。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,主控室的空气中突然泛起淡蓝色的光雾——“深瞳”的意识投影到了这里,光雾中无数细小的光点闪烁,像她正在快速处理数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瓦尔,这信号……”“深瞳”的声音从光雾中传来,带着前所未有的颤抖,“我的意识接入它时,能‘看见’一片黑暗——不是盖亚星地表的硅化黑暗,是更浓稠、更温暖的黑暗,像母体的**。里面有东西在‘动’,很慢,每一次动,都和信号的周期重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光雾突然凝聚成一个模糊的影像:一片流动的、暗红色的“液体”,里面悬浮着无数细小的光点,光点每7天就同步闪烁一次。“这是我的意识对信号的‘翻译’,”“深瞳”的声音带着悲悯,“那些光点……像是被包裹的生命,在沉睡,却没有死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智灵“地质之思”的合成音在主控室的扬声器里响起,比平时慢了半拍,像是在处理极其复杂的逻辑:“已调用盖亚星地质模型,进行十亿次蒙特卡洛模拟。排除放射性衰变(信号频谱不匹配)、矿物相变(能量释放周期不符)、热核反应(无中子流伴生)……唯一无法排除的假说:超大规模休眠生命体的基础代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它的虚拟界面上,弹出一组对比图:左边是地球深海热泉口古菌的代谢信号,右边是盖亚星地心的信号,两者的周期波动规律竟有23%的相似度。“古菌代谢信号会受环境影响波动,”“地质之思”补充道,“但盖亚星的信号,五十年内误差不超过0.1%——它的‘代谢’极其稳定,像是在极度节能的休眠状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瓦尔看着对比图,突然想起自己在地球时,曾研究过南极冰层下的休眠微生物——它们能在零下50℃的冰层里沉睡几十万年,只要环境适宜,就能重新苏醒。“盖亚星的地心,会不会就是一个‘冰窖’?”他提出猜想,“地表的硅化灾难没有波及地心,那里的生命用休眠躲过了灭绝,一直在等待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但它们怎么维持五十年的代谢?”“深瞳”的光雾闪烁了一下,“地心的温度接近-263℃,压力是地表的百万倍,没有能量来源,任何已知生命都无法存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地质之思”的界面上,突然弹出一组新数据:盖亚星地核的成分分析——除了铁镍合金,还有一种未知的、富含氢的有机化合物,“这种化合物能在极端环境下缓慢分解,释放能量……或许,这就是它们的‘食物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地心的“生存宣言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