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的HOpe曾经主动与网络上的人类交互,也是黄彦说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验室的“沙盒”打造,也是黄彦提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关于人工智能的各种理论,也是黄彦推荐给他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头到尾,都只有黄彦的团队在负责这件事,技术层面他一直是听黄彦的汇报,谁知道是真是假。

        将投资产品进行夸张的包装,是商业营销的必要环节,黄彦这个老狐狸,也同样深谙此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即使到现在,宋淮依然不相信有HOpe觉醒逃逸这回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好的力证,是黄彦回归后,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修改研究HOpe的制约条款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条“不做任何复制备份”的部分,被黄彦抹除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宋淮还记得,当初黄彦的原话是:“如果HOpe真的是第一个觉醒的人工智能,是不可能被复制的。复制只能复制功能性智能表现,但无法复制当前的意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当初说的那么神神叨叨的,这会儿不是也改了吗?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