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半透明的生物本无大脑,却通过共生菌丝网络形成了集体意识。它们感知到那首童谣的震动波,纷纷调转方向,朝一处古老的金属残骸聚集而去??那是百年前人类探测器坠毁后的遗迹,早已被冰封,内部却仍存有一块未损坏的生态膜原型。

        成千上万只水母围成环形,触须交缠,释放出微弱蓝光。光芒汇聚成束,直射向探测器核心。一声闷响后,沉寂百年的机器屏幕忽然亮起,显示出一行字:

        >系统重启中……检测到‘心种’共鸣频率,启动‘归源协议’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在月球第十七号生态站,苔藓园再次开花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次,不再是单一的名字浮现于叶脉之间。银白色的苔藓蔓延成片,拼写出完整的句子:

        >小禾行至火星,

        >星田初绽,

        >万物回响。

        站长陈默盯着监控画面良久,终于摘下眼镜,擦了擦眼角。他是最早参与“星际种田计划”的科学家之一,曾断言:“没有阳光、空气稀薄、辐射强烈的地方,不可能生长真正的生命。”可现在,他看着屏幕上不断攀升的氧气含量和微生物活性数据,喃喃道:“我们错了……不是环境决定生命,是信念唤醒了土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转身走进实验室,打开保险柜,取出一枚密封已久的胶囊。里面是一粒紫色的种子,标签上写着:“阿禾遗赠?未知种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也许……是时候了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