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在座的京钢厂的同志们,自己一时半会儿是绝无可能搞出这套炉砖的设计,但是对于成果的鉴别评价能力他们还是有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套东西,一看就靠谱!

        看来赶上国际主流的500~800炉炉龄有望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同志们默默不语,只是一味的猛记。

        说起来简单,但是其实花费的时间不短,毕竟材料配比、烧制工艺什么的一点儿都不能少,这是工程实现,对于具体的数据和流程这些要求比起理论分析就高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好像渣中FeO总量,高振东能大而化之的说一句15%以下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一块砖里面杂质最高允许含量多少、用多少度烧制、烧多长时间,这就必须精确,否则一个小小的不同,带来的可能就是天大的差别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说完这些,高振东看看手表:“哟,中午了,这样,走,我们去吃饭,下午继续。”时间着实是有些长,甚至花了这么些时间,他都还没说完,严格说来只说了大概一半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这点儿时间和这些技术措施实际上花费的14年相比,还是很值得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际上,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以及国产转炉自身的问题,我们的转炉炼钢在钢材总产量中的占比,前期是不算高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能提前这个进程,对高振东个人也好,还是对社会来说,都意义重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