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是地质队,还是煤矿人,都有几十年用脚丈量周遭的经验。常年在此生活的农户,工人等等,对紫峰山的了解也是极多的。
这还是煤矿衰落的现在。要是放到煤矿最红火的80年代和90年代,紫峰镇方圆百里,就没有人迹罕至的地方。
几万人生活和工作在这里,日日夜夜穿行在山顶和山脚下,周内在此生产,周末在此休闲。
最难攀爬的高山地带,恰恰是两座大煤矿和一座小煤矿的所在地。
半山的部分,则是煤矿最热闹的区间。这里是洗矿厂,堆煤场的所在。来自于附近多个省份的运输车辆,汇集于此,白天晚上不停点的拉货。
到了晚上,等煤的大货车亮起的车灯,像是一条光龙似的,盘在秃秃的山间,将紫峰山的主峰,照的像是做了丁丁入珠术一样。
甚至到大年三十,都不会停。
这里的煤,会给予无数人以温暖。
山下南麓的紫峰镇,也就是众人所处的地方,是煤机厂、机械厂、修理厂、运输大队、农机厂、化肥厂等等工业小厂,以及矿务局、医院、学校和政府所在地。
煤矿的家属院也大多集中于此,有专门的商场菜场电影院等等各项商业部门,支持着数万人的生活。
而在紫峰山不那么热闹的北麓,也没空着,因为历史原因,那里集中着大量的小煤窑。它们大多数由乡镇筹办,是土法上马的乡镇企业,还有的小煤窑,挂靠在生产队或者公社的名下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